• 网站客服:024-73616279
  • 合作热线:18741072433
搜索
猜你喜欢

开原历史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3-2-12 14:21:0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开原是有悠久历史的辽北重镇。不过历史上的开原指的不是今开原市区而是指开原老城。今天的开原市区是1903年东清铁路通车后形成的,先是日本人在此设开原驿,后来人称开原街,再后来称新开原,1939年伪满洲国开原县政府从老城迁至开原街,也把开原这个名字从老城带过来,以后这里被称为开原。
开原悠久历史是从老城开始的。从置邑的时间看,开原与银州大体在同一时期;但在历史上,它的地位和影响却比银州大得多。历史上的金、元时期,开原是松辽流域的政治文化中心;在明朝,开原是东北边防要冲,开原兵备道的防务区域包括沈阳迤北的广大地区;此外,开原还是明代东北最大的边贸市场。
如果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开原和铁岭这两个名字进行比较,可以看出它们至少有两个共同点:其一是这两座城市的名字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,名字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;其二是这两个名字都是从外地迁来的,是移植品,名字与本地的地理特征毫无关系。
这两座城市名字的不同之处在于,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印记的重点不同。铁岭这一名字是明朝留下的,而开原这一名字则承载较多元代历史印记。
开原旧地从建邑到定名为开原,前后历经四百六十多年。最初是一座小小的土城,名郝里太保城。九十多年后改为咸州,再一百三十多年后改为咸平府,又一百九十年后并称咸平府和开元路,此后又四十多年,这里才有了开原这一名字。
辽代之前,开原老城这里没有城邑。中国唐宋两朝交替之间的五代十国时期,是中国历史上较为混乱的时期。那时中原的诸候们正忙于抢当皇帝,差不多几年就换一个朝代(例如后汉,建朝只三年便亡),无人顾及北方。公元907年,即朱全忠在南方建立后梁这一年,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趁机在中国北方建立了一个契丹国。尔后,契丹平灭渤海国,开原置邑就在这一时期。
辽开国初期,建了许多城,包括开原最初的那座小城。与历史上其他朝代比较,辽置建的城邑很多。许多人对此感到不解,辽为什么新置那么多邑城?其实,这与当时辽国奉行的基本国策有关。
辽是以游牧而兴起的,其建国之初,所奉行的国策就是两个字:征掠。靠征伐而占有国土,靠抢掠而俘获人口和资财。进步的生产力全靠从外面掠抢而得。特别是开国前后这一时期,契丹人频繁地对中原发动战争,其战争常常以掠抢人口为主要目标。他们成千成万地把汉族人从中原掠到北方。在中国历史上,以掠来的人口充实自己的国家和地区,恐怕要推辽金时期为最。掠来大批人口,当然要让他们住下,所以就新建许多邑城。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2-12 14:21:33 | 显示全部楼层
开原是有悠久历史的辽北重镇。不过历史上的开原指的不是今开原市区而是指开原老城。今天的开原市区是1903年东清铁路通车后形成的,先是日本人在此设开原驿,后来人称开原街,再后来称新开原,1939年伪满洲国开原县政府从老城迁至开原街,也把开原这个名字从老城带过来,以后这里被称为开原。
开原悠久历史是从老城开始的。从置邑的时间看,开原与银州大体在同一时期;但在历史上,它的地位和影响却比银州大得多。历史上的金、元时期,开原是松辽流域的政治文化中心;在明朝,开原是东北边防要冲,开原兵备道的防务区域包括沈阳迤北的广大地区;此外,开原还是明代东北最大的边贸市场。
如果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开原和铁岭这两个名字进行比较,可以看出它们至少有两个共同点:其一是这两座城市的名字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,名字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;其二是这两个名字都是从外地迁来的,是移植品,名字与本地的地理特征毫无关系。
这两座城市名字的不同之处在于,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印记的重点不同。铁岭这一名字是明朝留下的,而开原这一名字则承载较多元代历史印记。
开原旧地从建邑到定名为开原,前后历经四百六十多年。最初是一座小小的土城,名郝里太保城。九十多年后改为咸州,再一百三十多年后改为咸平府,又一百九十年后并称咸平府和开元路,此后又四十多年,这里才有了开原这一名字。
辽代之前,开原老城这里没有城邑。中国唐宋两朝交替之间的五代十国时期,是中国历史上较为混乱的时期。那时中原的诸候们正忙于抢当皇帝,差不多几年就换一个朝代(例如后汉,建朝只三年便亡),无人顾及北方。公元907年,即朱全忠在南方建立后梁这一年,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趁机在中国北方建立了一个契丹国。尔后,契丹平灭渤海国,开原置邑就在这一时期。
辽开国初期,建了许多城,包括开原最初的那座小城。与历史上其他朝代比较,辽置建的城邑很多。许多人对此感到不解,辽为什么新置那么多邑城?其实,这与当时辽国奉行的基本国策有关。
辽是以游牧而兴起的,其建国之初,所奉行的国策就是两个字:征掠。靠征伐而占有国土,靠抢掠而俘获人口和资财。进步的生产力全靠从外面掠抢而得。特别是开国前后这一时期,契丹人频繁地对中原发动战争,其战争常常以掠抢人口为主要目标。他们成千成万地把汉族人从中原掠到北方。在中国历史上,以掠来的人口充实自己的国家和地区,恐怕要推辽金时期为最。掠来大批人口,当然要让他们住下,所以就新建许多邑城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2-12 14:21:55 | 显示全部楼层
由于元朝的疆域太广大,在统治方式上它采取两种制度,即在今内蒙、外蒙古以外的遥远地方实行分封制,在中国传统辖区内实行行省制。行省制不同于前朝各代所实行的郡县制。郡县制是一种高度中央集权的形式,一切由中央机构统管;而行省制是一种大行政区制。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向皇帝负责的最高行政机构,中书省负责管辖山东、山西、河北等靠近京都的地区,这些地区称为“腹里”。将“腹里”以外的地方划为十一个大区,设十一个行中书省。行中书省是作为皇帝的派出机构,负责管理所在区域。行中书省的职权与职官设置也与中书省大致相当,例如:中书省设丞相和平章政事等官,行中书省也设此官职。元时的东北统归辽阳行中书省管辖,辽阳行中书省下设七个路:辽阳路、沈阳路、大宁路、开元路、女真水达达路、东宁路(《元史》卷59)。
开元路的前身本是个军事机构,称作开元万户府。《元史•地理志•辽阳等处中书行省》这样记载:“乙未岁,立开元、南京二万户府,治黄龙府。至元四年,更辽东路总管府,二十三年,改为开元路,领咸平府”。查《元史•兵志》可知,万户府是元朝的军事单位。元朝军制,“典军之官,视军数为名”,且全部以十进制计之。军士十人之长称牌头,自下而上分为牌头、百户、千户、万户和都万户(《元史》卷98)。由此可知,万户府已是很高级别的军事单位。
开元万户府当初设在黄龙府,因而有的史著把今天的开原说成是古代的黄龙府(例如旧《开原县志》),其实是以讹传讹。黄龙府有原址和迁址两处旧址,原址在原渤海国所置之扶余府,一般认为在今昌图县老城以北;迁址为后置之黄龙府,金、元时期所说的黄龙府指的是后置黄龙府,即今吉林省农安县,开元万户府初设就在此地。置万户府之年为乙未岁,查干支纪年表可知其为公元1235年。留意中国历史的人会发现,这时元朝尚未建立。当时中国社会至少有三个大的政权同时并立着:一是北方由成吉斯汗建立的疆域广大的蒙古国,一是由东北兴起,一直占领到中原开封的金国,还有一个是被奉为中华正统的,但却一退再退一直退到江南的南宋王朝。蒙古国灭金灭宋建立元朝,是在设开元万户府的36年之后即1271年。由这个时间可知,设开元万户府的时候是元朝正在兴起的时期。
将开元万户府改为开元路是在至元23年即公元1286年。此时元朝刚刚建立15年。元朝是靠铁骑立国,以兵征伐的国家。万户府改为开元路,系将一个军事征战集团组织变为一个地方行政机构,其实质,表明建立元朝的蒙古人已经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。初建立的开元路辖区很广,其“辖境西起今辽宁开原、吉林四平及松花江流域,北抵黑龙江口,南及今朝鲜东北部地区,东至于海”(《辞海》缩印本第619页)。56年以后,开元路由黄龙府迁到咸平府即今开原老城。这时已是元朝末期,其时为至正二年,即公元1342年,距元朝灭亡只有26年。其迁移的原因,一是因黑龙江下游生活着很多鞑靼人,因在江边,称为水达达;这些游牧部落不好管理,于是专设了一个水达达路,开元辖区变小了。更主要的原因,是因元朝的国力日衰,滨海一带,高丽人、鞑靼人不断攻城掠地,元朝对遥远的边疆地区已无力管辖,只能不断往内地收缩。开元路迁至咸平府后,辖区更是大大缩小,只辖咸平一府,且将咸平府降为散府。在此后的四五十年间,这座当初的郝里太保城便开始以开元之名名世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2-12 14:22:30 | 显示全部楼层
明朝建立之初,开元尚为元朝将领纳哈出所据。洪武二十年,朱元璋派宋国公冯胜、颖国公傅友德及大将蓝玉等率重兵赴辽北,逼降纳哈出。次年,将原定设于黑龙江的三万卫,改在开元城,从此开元成为明朝的北部边界。
明朝定开元为北部边界很有些偶然的因素。明本打算把边界定在黑龙江一带,据《明实录》载:“洪武二十年十二月,置辽东三万卫指挥使司;二十一年三月,徙置三万卫于开元。先是指挥佥事侯史家奴领步骑二千,抵斡朵里(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境内)立卫,以粮饷难继,奏请退师。还至开元,抚安其余众,遂立卫于开元”(《明太祖洪武实录》卷214)。以今思之,倘若当年那位指挥佥事侯史家奴挥师顺利,那么,明朝的边界必设于黑龙江一带。三万卫迁入五年以后(1393年),将辽海卫也迁至开元,同时在旧开元城东南即今老城建开原城。这期间,因避朱元璋名讳而逐渐将开元之名改为开原。《开原县志》中的“洪武二十一年改开元为开原”的说法不确,本书另有专文谈及。永乐七年,开原城内又置安乐、自在二州(后自在州迁往辽阳),作为辽东地区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。这一时期的开原城在东北地区已经具有相当规模。《辽东志》载:“开原城:洪武二十二年设三万卫,二十五年设辽海卫,因旧土城修筑砖砌,周围十二里二十步,高三丈五尺,池深一丈、阔四丈,周围一十三里二十步,城门四,东曰阳和、西曰庆云、南曰迎恩、北曰安远,角楼四座,鼓楼在四衢之中”(《辽东志》卷1)。如果与当时铁岭城(周长四里六十步)比较,开原古城比铁岭古城要大三倍。据《开原图说》一书中所附的开原城图看,当时开原城内驻有很多重要机关,城内南侧有“抚夷厅”(安乐州),城内钟楼两侧有副将府和三万卫,城内北侧有开原道和辽海卫。由此想到另一个问题:现今辽宁许多城市的名字都是由明朝的卫所而得名,例如铁岭卫、锦州卫、金州卫、沈阳卫等,而开原为什么未以三万卫为名呢?这大约与当时开原城内的卫、州置治多有关。由于多,不便以那一个卫或州的名字来代替,所以才留下了开原这个名字
明万历四十七年(1619),铁岭、开原相继被努尔哈赤攻下,古城毁于兵乱。清康熙三年开原设县以后,对古城内房屋渐有修整。对古城重修是在乾隆年间,《奉天通志》对此有详尽记载:“开原城,乾隆二十六年兴修,四十三年秋圣驾东幸,命吏部尚书迈拉逊、工部左侍郎德成,会同盛京将军、府尹查勘,估修开原城工费银十一万四千五百两有奇。经城守尉六十七、知县明亮董成其事,至四十七年告竣。新城周围丈尺,仍依旧制,其城外砖石土牛,高二丈四尺有余。角台三,无楼,炮台二十有四,门瓮(即瓮城)四,门台四,上建门楼,门名仍旧;外设水门二,一在西,一在南;城中向有钟楼一座,仅存遗址,六十七、明亮率旗民商贾捐资重建。道光三年,知县福谦又将北城修茸,四年工竣。关四;东大街、路南、路北,小巷各四;西大街,路南小巷三,路北小巷一;南大街,路东小巷四,路西小巷三;北大街,路东小巷三,路西小巷四”(《奉天通志•建置•城堡》)。
清朝末年,东清铁路于1903年开通时,在距开原城9公里的孙家台设了一个小站。此后渐有工商户向这里迁集,并逐渐形成街市。1905年,日俄战争打到开原,日军在孙家台设司令部和兵站,兵站名称开原驿。日俄议和后,日本在南满取代俄国特权,孙家台火车站两侧约六平方公里的地方遂被划为由日本人统辖的“铁路附属地”。由于火车站的设立、工商户的迁集,人口随之增加,这里逐渐形成了街市,并被人们称为开原街。1939年,伪满洲国开原县公署将署衙从开原老城迁到开原街。这样,曾经在数百年间作为一个地区政治文化中心的开原老城,从此成为历史。
1948年2月27日,开原全境解放,开原人民政府设在新开原。1989年2月23日,辽宁省人民政府以辽政[1989]11号文件批复撤县设立县级开原市。从此,开原以一个真正城市的形象在辽北大地崛起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2-12 14:23:01 | 显示全部楼层
开原是有悠久历史的辽北重镇。不过历史上的开原指的不是今开原市区而是指开原老城。今天的开原市区是1903年东清铁路通车后形成的,先是日本人在此设开原驿,后来人称开原街,再后来称新开原,1939年伪满洲国开原县政府从老城迁至开原街,也把开原这个名字从老城带过来,以后这里被称为开原。
开原悠久历史是从老城开始的。从置邑的时间看,开原与银州大体在同一时期;但在历史上,它的地位和影响却比银州大得多。历史上的金、元时期,开原是松辽流域的政治文化中心;在明朝,开原是东北边防要冲,开原兵备道的防务区域包括沈阳迤北的广大地区;此外,开原还是明代东北最大的边贸市场。
如果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开原和铁岭这两个名字进行比较,可以看出它们至少有两个共同点:其一是这两座城市的名字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,名字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;其二是这两个名字都是从外地迁来的,是移植品,名字与本地的地理特征毫无关系。
这两座城市名字的不同之处在于,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印记的重点不同。铁岭这一名字是明朝留下的,而开原这一名字则承载较多元代历史印记。
开原旧地从建邑到定名为开原,前后历经四百六十多年。最初是一座小小的土城,名郝里太保城。九十多年后改为咸州,再一百三十多年后改为咸平府,又一百九十年后并称咸平府和开元路,此后又四十多年,这里才有了开原这一名字。
辽代之前,开原老城这里没有城邑。中国唐宋两朝交替之间的五代十国时期,是中国历史上较为混乱的时期。那时中原的诸候们正忙于抢当皇帝,差不多几年就换一个朝代(例如后汉,建朝只三年便亡),无人顾及北方。公元907年,即朱全忠在南方建立后梁这一年,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趁机在中国北方建立了一个契丹国。尔后,契丹平灭渤海国,开原置邑就在这一时期。
辽开国初期,建了许多城,包括开原最初的那座小城。与历史上其他朝代比较,辽置建的城邑很多。许多人对此感到不解,辽为什么新置那么多邑城?其实,这与当时辽国奉行的基本国策有关。
辽是以游牧而兴起的,其建国之初,所奉行的国策就是两个字:征掠。靠征伐而占有国土,靠抢掠而俘获人口和资财。进步的生产力全靠从外面掠抢而得。特别是开国前后这一时期,契丹人频繁地对中原发动战争,其战争常常以掠抢人口为主要目标。他们成千成万地把汉族人从中原掠到北方。在中国历史上,以掠来的人口充实自己的国家和地区,恐怕要推辽金时期为最。掠来大批人口,当然要让他们住下,所以就新建许多邑城。
辽掠人口的目标非常明确,需要什么就掠抢什么。例如:现今辽西大凌河一带当时地产桑麻,但当地人无人会耕织,辽得知黄河流域的定州汉人善织绢,于是便派大批兵马进中原,将定州汉人悉数掠至大凌河畔,以掠来的人口在今义县境内置了一个弘政县,在今朝阳境内置了一个白川州(翦伯赞:《中国史纲要》下册第32页)。这类事实史籍多有记载。辽北也有一些古城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的。象康平县郝官屯乡小塔子古城,是辽代棋州遗址,《金史》这样记载:“辽棋州,佑圣军。本以所俘檀州密云民建檀州密云,后更名”(《金史》卷24)。表明小塔子古城是从今北京一带掠人定居建置的。辽灭渤海国后,又将位于今吉林、黑龙江的渤海人南迁,如《辽史》所记:“永平县,本渤海优富县地,太祖以俘户置”。这样的例子很多。
由于迁徙之民很多,许多人对新迁之地不适应,逃亡和流窜者不断。为此,辽在一些交通要冲筑城邑,用以阻止或收容流民。开原最初的小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筑建的。《辽史•地理志》载:“咸州,地在汉候城县北,渤海龙泉府南,地多山险,寇盗以为渊薮,乃召平、营客户数百,建城居之。初号郝里太保城,开泰八年置州,兵事属北女直兵马司”(《辽史》卷38,第469页,中华书局印本)。这只有数百户的小城,便是开原最原始的雏形。这最初的郝里太保城原为土城,在今开原市老城之西北,今沈长高速公路从其旧址通过。现城址已无存。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2-12 14:23:29 | 显示全部楼层
这座小城当时为什么叫郝里太保城?现尚未发现有任何史料记述。据推测,此城也许与辽初的另一项政策有关。辽初对外作战,诸王、外戚、大臣和诸部准许以私军从征。所获俘虏即归诸王外戚大臣所有,加以私奴,可自建城郭,称为头下军州或投下州。《辽史•地理志》载:“头下军州皆诸王外戚大臣及诸部从俘掠,或置生口,各团集州县以居之。横帐诸王、国舅、公主,许创立州城,自余不得建城郭”,“又以征伐俘户,建州襟要之地,多因旧居名之,加以私奴,设投下州”(《辽史》卷38)。又据《辽史•百官志》(四)载:“其间宗室外戚大臣之家,筑城赐额,谓之头下州军,……不能州者谓之军,不能县者谓之城,不能城者谓之堡”(《辽史》卷45)。以此推之,此座小城是否是当时一位官为太保,名为郝里某某的宗室贵胄的头下军州也未可知。郝里太保城历世九十多年后,于辽开泰八年即公元1019年置为咸州。此后又过96年即1115年,居于松花江下游的女真族兴起,随之灭辽建立了金国。金初设咸州路置都统司。35年后,大约在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风波亭蒙难后的第七年,金国国内发生宫庭政变,金熙宗的堂兄、时为龙虎大将军的完颜亮杀弟自代称王。翌年,即公元1150年,完颜亮派人到现今的北京修筑宫室准备迁都,同时在国内进行大范围的机构变更,在这次变更中,将咸州路改为咸平路,升咸州为咸平府。这时的咸平路辖区已经很大。咸平城内,当时有三级机构,即咸平路、咸平府和平郭县。咸平府辖铜山县(今中固镇)、新兴县(今铁岭市)、庆云县(今康平县郝官乡小塔子)、清安县(今昌图县马仲河镇)、荣安县(康平县北四家子一带)、归仁县(今昌图四面城)、玉山县(今开原县东境);咸平路辖韩州(吉林省梨树县北偏脸城),韩州统州临津县和柳河县(《辽宁历代建置考述》(《方志天地》1988.1))。
几百年后,成吉斯汗的后人忽必烈,建立了一个地域极为广大的大元帝国,从而结束了中国大地上长达四百多年的分裂状态。这个大元帝国不仅留下了许多隽美的杂剧和散曲,那冰冷的铁碲和辉煌的武功也给今天的中国人留下了谜一样的梦。
今天的中国人既痛恨那时蒙古人的战刀和马鞭,但又对那个疆域广大的大元帝国怀有一种自豪。对于辽北来说,它还为今天的开原准备了一个名字:开元。
开元之名始见于元早期,盛于元中期,而将咸平改为开元则是元朝末年的事。前文曾说,开元这一名字承载较多元代的信息,是因为这一名字中留有整个元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烙印。
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广大的朝代。它确切疆域到底有多大,没有一部史书能说得清。《元史》对其疆域也仅仅大致记为“北逾阴山,南极流沙,东至辽左,西越海表”;“虽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”(《元史》卷59)。如果用现今语言来描述元朝的疆域,其南大抵与今天的疆域相当;其西、其北、其东大约包括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及迤北,塔吉克斯坦至里海,外蒙古,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及鞑靼海峡以东的库页岛,向南至朝鲜的江原道一带的广大地区。
由于元朝的疆域太广大,在统治方式上它采取两种制度,即在今内蒙、外蒙古以外的遥远地方实行分封制,在中国传统辖区内实行行省制。行省制不同于前朝各代所实行的郡县制。郡县制是一种高度中央集权的形式,一切由中央机构统管;而行省制是一种大行政区制。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向皇帝负责的最高行政机构,中书省负责管辖山东、山西、河北等靠近京都的地区,这些地区称为“腹里”。将“腹里”以外的地方划为十一个大区,设十一个行中书省。行中书省是作为皇帝的派出机构,负责管理所在区域。行中书省的职权与职官设置也与中书省大致相当,例如:中书省设丞相和平章政事等官,行中书省也设此官职。元时的东北统归辽阳行中书省管辖,辽阳行中书省下设七个路:辽阳路、沈阳路、大宁路、开元路、女真水达达路、东宁路(《元史》卷59)。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2-12 14:24:00 | 显示全部楼层
开元路的前身本是个军事机构,称作开元万户府。《元史•地理志•辽阳等处中书行省》这样记载:“乙未岁,立开元、南京二万户府,治黄龙府。至元四年,更辽东路总管府,二十三年,改为开元路,领咸平府”。查《元史•兵志》可知,万户府是元朝的军事单位。元朝军制,“典军之官,视军数为名”,且全部以十进制计之。军士十人之长称牌头,自下而上分为牌头、百户、千户、万户和都万户(《元史》卷98)。由此可知,万户府已是很高级别的军事单位。
开元万户府当初设在黄龙府,因而有的史著把今天的开原说成是古代的黄龙府(例如旧《开原县志》),其实是以讹传讹。黄龙府有原址和迁址两处旧址,原址在原渤海国所置之扶余府,一般认为在今昌图县老城以北;迁址为后置之黄龙府,金、元时期所说的黄龙府指的是后置黄龙府,即今吉林省农安县,开元万户府初设就在此地。置万户府之年为乙未岁,查干支纪年表可知其为公元1235年。留意中国历史的人会发现,这时元朝尚未建立。当时中国社会至少有三个大的政权同时并立着:一是北方由成吉斯汗建立的疆域广大的蒙古国,一是由东北兴起,一直占领到中原开封的金国,还有一个是被奉为中华正统的,但却一退再退一直退到江南的南宋王朝。蒙古国灭金灭宋建立元朝,是在设开元万户府的36年之后即1271年。由这个时间可知,设开元万户府的时候是元朝正在兴起的时期。
将开元万户府改为开元路是在至元23年即公元1286年。此时元朝刚刚建立15年。元朝是靠铁骑立国,以兵征伐的国家。万户府改为开元路,系将一个军事征战集团组织变为一个地方行政机构,其实质,表明建立元朝的蒙古人已经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。初建立的开元路辖区很广,其“辖境西起今辽宁开原、吉林四平及松花江流域,北抵黑龙江口,南及今朝鲜东北部地区,东至于海”(《辞海》缩印本第619页)。56年以后,开元路由黄龙府迁到咸平府即今开原老城。这时已是元朝末期,其时为至正二年,即公元1342年,距元朝灭亡只有26年。其迁移的原因,一是因黑龙江下游生活着很多鞑靼人,因在江边,称为水达达;这些游牧部落不好管理,于是专设了一个水达达路,开元辖区变小了。更主要的原因,是因元朝的国力日衰,滨海一带,高丽人、鞑靼人不断攻城掠地,元朝对遥远的边疆地区已无力管辖,只能不断往内地收缩。开元路迁至咸平府后,辖区更是大大缩小,只辖咸平一府,且将咸平府降为散府。在此后的四五十年间,这座当初的郝里太保城便开始以开元之名名世。
明朝建立之初,开元尚为元朝将领纳哈出所据。洪武二十年,朱元璋派宋国公冯胜、颖国公傅友德及大将蓝玉等率重兵赴辽北,逼降纳哈出。次年,将原定设于黑龙江的三万卫,改在开元城,从此开元成为明朝的北部边界。
明朝定开元为北部边界很有些偶然的因素。明本打算把边界定在黑龙江一带,据《明实录》载:“洪武二十年十二月,置辽东三万卫指挥使司;二十一年三月,徙置三万卫于开元。先是指挥佥事侯史家奴领步骑二千,抵斡朵里(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境内)立卫,以粮饷难继,奏请退师。还至开元,抚安其余众,遂立卫于开元”(《明太祖洪武实录》卷214)。以今思之,倘若当年那位指挥佥事侯史家奴挥师顺利,那么,明朝的边界必设于黑龙江一带。三万卫迁入五年以后(1393年),将辽海卫也迁至开元,同时在旧开元城东南即今老城建开原城。这期间,因避朱元璋名讳而逐渐将开元之名改为开原。《开原县志》中的“洪武二十一年改开元为开原”的说法不确,本书另有专文谈及。永乐七年,开原城内又置安乐、自在二州(后自在州迁往辽阳),作为辽东地区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。这一时期的开原城在东北地区已经具有相当规模。《辽东志》载:“开原城:洪武二十二年设三万卫,二十五年设辽海卫,因旧土城修筑砖砌,周围十二里二十步,高三丈五尺,池深一丈、阔四丈,周围一十三里二十步,城门四,东曰阳和、西曰庆云、南曰迎恩、北曰安远,角楼四座,鼓楼在四衢之中”(《辽东志》卷1)。如果与当时铁岭城(周长四里六十步)比较,开原古城比铁岭古城要大三倍。据《开原图说》一书中所附的开原城图看,当时开原城内驻有很多重要机关,城内南侧有“抚夷厅”(安乐州),城内钟楼两侧有副将府和三万卫,城内北侧有开原道和辽海卫。由此想到另一个问题:现今辽宁许多城市的名字都是由明朝的卫所而得名,例如铁岭卫、锦州卫、金州卫、沈阳卫等,而开原为什么未以三万卫为名呢?这大约与当时开原城内的卫、州置治多有关。由于多,不便以那一个卫或州的名字来代替,所以才留下了开原这个名字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2-12 14:24:31 | 显示全部楼层
明万历四十七年(1619),铁岭、开原相继被努尔哈赤攻下,古城毁于兵乱。清康熙三年开原设县以后,对古城内房屋渐有修整。对古城重修是在乾隆年间,《奉天通志》对此有详尽记载:“开原城,乾隆二十六年兴修,四十三年秋圣驾东幸,命吏部尚书迈拉逊、工部左侍郎德成,会同盛京将军、府尹查勘,估修开原城工费银十一万四千五百两有奇。经城守尉六十七、知县明亮董成其事,至四十七年告竣。新城周围丈尺,仍依旧制,其城外砖石土牛,高二丈四尺有余。角台三,无楼,炮台二十有四,门瓮(即瓮城)四,门台四,上建门楼,门名仍旧;外设水门二,一在西,一在南;城中向有钟楼一座,仅存遗址,六十七、明亮率旗民商贾捐资重建。道光三年,知县福谦又将北城修茸,四年工竣。关四;东大街、路南、路北,小巷各四;西大街,路南小巷三,路北小巷一;南大街,路东小巷四,路西小巷三;北大街,路东小巷三,路西小巷四”(《奉天通志•建置•城堡》)。
清朝末年,东清铁路于1903年开通时,在距开原城9公里的孙家台设了一个小站。此后渐有工商户向这里迁集,并逐渐形成街市。1905年,日俄战争打到开原,日军在孙家台设司令部和兵站,兵站名称开原驿。日俄议和后,日本在南满取代俄国特权,孙家台火车站两侧约六平方公里的地方遂被划为由日本人统辖的“铁路附属地”。由于火车站的设立、工商户的迁集,人口随之增加,这里逐渐形成了街市,并被人们称为开原街。1939年,伪满洲国开原县公署将署衙从开原老城迁到开原街。这样,曾经在数百年间作为一个地区政治文化中心的开原老城,从此成为历史。
1948年2月27日,开原全境解放,开原人民政府设在新开原。1989年2月23日,辽宁省人民政府以辽政[1989]11号文件批复撤县设立县级开原市。从此,开原以一个真正城市的形象在辽北大地崛起。
发表于 2014-4-13 00:10:01 | 显示全部楼层
看在楼主的面子上,认真回帖!
发表于 2014-5-2 09:24:41 | 显示全部楼层
楼主该去看心理医生了!
使用 高级模式(可批量传图、插入视频等)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会员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